首页 > 推广 >

14名“内鬼”侵犯华为芯片技术被判刑,最高检披露案件细节

发布时间:2025-08-27 16:31:54来源:

14名“内鬼”侵犯华为芯片技术被判刑,最高检披露案件细节

近日,记者从最高人民检察院知识产权检察厅获悉,最高检指导上海市检察机关办理的尊湃侵犯华为海思芯片技术商业秘密案已于7月28日作出一审判决,14名被告人十日内均未提起上诉,目前一审判决已生效。该案因涉及芯片核心技术、犯罪链条完整、社会影响重大,被列为公安部督办案件,其判决结果彰显了我国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坚定决心。

案件背景:华为十年研发成果遭窃取

华为公司于2011年启动Wi-Fi芯片研发项目,后由全资子公司海思公司负责该项目。经过十余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海思公司成功取得Wi-Fi芯片关键技术信息,并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然而,这一战略级技术成果却因内部人员叛变而面临泄露风险。

犯罪链条:从高管策反到技术窃取

案件主犯张某原系海思公司射频芯片开发部门负责人,离职后创立尊湃公司。为缩短研发周期、快速量产并吸引融资,张某指使周某甲、刘某等4名高管,以高薪和股权为诱饵,招募海思公司员工高某、王某等7人加入尊湃。这些员工在离职前后,通过截屏、抄录、微信传输等手段,非法获取海思公司40余项关键技术信息,用于尊湃公司芯片研发。经司法鉴定,尊湃公司设计的芯片中有40处技术点与华为商业秘密高度重合,同一性超过90%,构成实质性侵权。

司法认定:技术估值超3亿,犯罪性质恶劣

检察机关审查起诉期间,重点对涉案技术信息的“非公知性”和“同一性”进行审查。由于涉案技术属于尖端领域,办案组聘请多名通信行业资深专家,通过反复交叉论证,最终确认被非法获取的技术信息估值达3.17亿元。法院认定,该侵权行为直接导致华为相关商业秘密灭失,造成的损失按研发成本及预期收益评估,社会危害性极大。

判决结果:主犯获刑六年,全案罚金1350万

7月28日,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

  • 主犯张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并处罚金300万元,同时被禁止在五年内从事芯片相关行业;
  • 周某甲、刘某、周某乙、顾某等4名高管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至三年,并处罚金150万元至120万元不等;
  • 高某、王某等9人被判处有期徒刑并宣告缓刑,并处罚金100万元至20万元不等。

此外,法院裁定冻结尊湃及其关联公司共计9500万元财产,并责令销毁所有侵权芯片技术资料。

办案难点:专业壁垒高,证据链复杂

该案被检察机关称为“典型的‘内鬼’侵犯商业秘密案件”,办案难度极大:

  1. 技术专业性:涉案技术信息多达40余项,属于尖端领域,需借助专家“外脑”进行专业解读;
  2. 犯罪主体多:14名被告人分别涉及不同技术环节,需精准区分各自作用及涉案金额;
  3. 证据固定难:犯罪手段以截屏、抄录为主,需通过电子数据鉴定和证人证言构建完整证据链。

企业警示:内部管理漏洞需堵住

检察机关在办案过程中发现,华为在员工离职管理、技术访问权限控制等方面存在漏洞。为此,检察机关向华为制发检察建议,提出“漏洞报告”和“免疫系统升级蓝图”,帮助企业完善保密制度。例如,建议加强文档访问记录、截屏操作留痕等措施,防止技术泄露。

行业反思:人才流动与商业秘密保护的平衡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科技型企业中约60%的创新成果以技术秘密形式存在。本案中,犯罪分子仅凭简单手段即完成核心技术转移,暴露出商业秘密保护的现实困境。专家指出,企业需建立科学激励机制,让核心人才“留得住”;从业者则应认识到,职业发展不能以突破法律底线为代价,真正的竞争力源于持续创新能力。

司法动向: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创新发展

最高检知识产权检察厅负责人表示,商业秘密是现代经济社会重要的知识产权,关系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国家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检察机关不断加大司法保护力度,依法严惩侵犯商业秘密犯罪。2023年12月,上海警方曾通报该案抓获14名犯罪嫌疑人,此次判决首次正式确认涉案双方具体信息,彰显了司法机关对技术犯罪“零容忍”的态度。

结语
尊湃案的判决,不仅是对14名犯罪分子的严惩,更是对全行业的一次警示。在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保护商业秘密就是保护创新生命线。唯有企业、从业者和司法机关形成合力,才能筑牢技术安全的防火墙,让创新成果真正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